妈妈九十六岁忆往

【燕南按:妈妈九十六岁那年,回忆了她的童年青年往事。下文是妈妈2014年6月间写的】。

我九岁那年我父林汉鹄(gu3)托镇西叔(吴璇的外公)从缅甸带来4个书包,4把雨伞,要我母给四个孩子去上学,学校就是在丁酉巷内(后变县政府)的民立小学。民立小学是礼拜堂办的,只办初小。

每天早上,十一岁的守绳姐牵七岁的守德弟,九岁的我背上五岁的守模弟。绳姐还带着三人的书包(每个书包只一本书、一支笔)到礼拜堂旁的巷子尽头读民立(后改名民力)小学。早餐在家吃了一斤四个铜板的小番薯,剩下的给我母当早饭。相当于四小孩一大人一餐吃一斤番薯(生的,买回家自己煮)。中午,他们三人在操场玩,等我回王公巷家吃饭后带他们三人的饭到民立给他们吃。九岁的我,从位于现在大港墘的民立快步回家已经疲劳不堪了,还能吃饭吗?我母给我红糖水,我也吃不下。

三年后(我跳班),民立已经没有我能读的班了。那时,三姑婆(林佩琛)已经读医回石码开诊所(产科、妇科、儿科)。她的女友(连接姑)在西湖(现实小)教书,就让我作为她的亲属免费报名入读。高小二年后,石码办了乡村师范,第二年改龙溪中学。我在那里读了三年初中,因为我每年考试都前三名,因此三年都享受免费。初中毕业后,因为龙溪中学没办高中,我的同学们大部分去漳州、厦门升学。我没钱,只好在家里做纸箔。

小学二年级时我已经学会职毛衣,是杨春藤的女儿教的手工课。未上学前,我还常看亲家母(我伯父的岳母)做针线,接碎布。因此,我的不少女红作品,如绣花枕头、女鞋、十字绣,都曾在石溪中学的展览馆展出。

我22岁结婚,婚后13天,你父就去南平邮电局工作。数月后,我才在你父友人的帮助下,辗转来到南平。先租一间能放进一床一桌的小屋。每天一早,已经怀你(燕南)在身的我,还得提马桶到另一条街的公园厕所倒。你(燕南)生在南平士比利医院。住了24天后,所存的100块银元用完才回家中。你九个月大时,我们跟随你父到重庆瓷器口,家住沙坪坝,因此你小时候说话带四川口音,而我也学会讲国语。解放前会讲国语的南方人很少,尤其女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林守准 2014年6月写于龙海市石码镇

 

 

 

nanweb3 Welcome to Yannan's Website! 欢迎您造访燕南的网站!

Welcome to Yannan's Website! 欢迎您造访燕南的网站! Welcome to Yannan's Website! 欢迎您造访燕南的网站!

Updated November 12, 2015
网页更新
2015-11-12

Welcome to Yannan's Website! 欢迎您造访燕南的网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