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车记(1994年)
在这块美丽的国土上,我们有幸有了立锥之地。不是没有困难,不是诸事如意。少不了从头学起的日子,劳心劳力的日子,兢兢业业的日子。但自由自在(不过,垃圾不能随便倒,螃蟹不能随便抓),应有尽有(不过,没钱继续更新汽车与电脑),很少担心受气。这是我们住进自己房子的第一年,开始体会到拥有家园的好处和不好处。好处是更多的舒适与自在。孩子们各有自己的小天地。丽卿多了花园与菜地,有心种的白箩卜不怎么肯长,无心栽的西红柿到从夏生到秋,一棵几百个。燕南多了工具间,添置了各色各样的手动与电动工具。但第一次锯树,就把自己的膝盖锯了,缝了二十针。拥有家园的不好处主要在样样化钱。每个月大约得交:电费($40-$130不定)、电话费(本地$20,长途不定)垃圾费($10)、水费($10)、污水费($15,比水费还贵
),以及房屋贷款($488,其中包括地皮税$111)。
除了房子,构成美国梦的还有汽车--新汽车。我们的一辆八三年的“傲世莫比”美国车,是燕南九○年买的,当时里程数是八万多英里,花了二千五。五年过去,化在修理费也有一两千,里程数也近十四万英里,想鸟枪换炮了。买旧车或新车?买美国车或日本车?买轿车或面包车?美国是汽车大国,十六岁的孩子就可考到驾驶执照,几乎人人会开车,几乎家家有不只一辆车。汽车行到处都是。于是,开始看车。这里车行看车比商场买东西还方便。你人一到,车行的人就会来招揽,带你去看车试车。我们从旧车试到新车,车子越试越新越好,简直不能自拔,简直忘记最后是得掏腰包的。跟买房子一样,美国买汽车也大都用分期付款。上星期,我们去了波特兰附近一家汽车商行,看上了一辆九五年的中档日本车
SUBARU LEGACY. 有双气袋、电动门锁、电动窗玻璃、电动后视镜、四轮驱动、反煞车咬住装置,等等,标价两万元。经过漫长的讨价还价,定价减为一万八千元。然后,经纪商把分期付款合同打印好,我们一一签上名,并交了一笔头款(一千多元),就开着一辆崭新的(里程表才走了六英里)面包车回来了。回来的路上,一家子心情却怪怪的,连车上的音响也没心思去拨弄。那天正好是庄宏的生日,我们去一家中国餐馆吃饭,心情也好不了多少。回到家里,把合约通通搬出来,细细看了一遍。这是一项租约。按合约,我们每个月付三百多,共四年。四年以后,我们可以把车退还车行,俩不相欠;也可留下车子,但得再付一万元。这样租车法,据说很流行。五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用租约的。但对我们来说,每个月花三百元,难道就图个开一辆不属于自己的时新车吗?而且,合约上怎么没有写明一万八千元这个商定的售价?
那天晚上,我们都没睡好。就象在美的许多中国人一样,我们虽属低收入,却有高信用。有各种信用卡,却从不欠账。平时,也算懂得节俭、惜福、量入为出。但这次买车,算什么呢?于是,我打开电脑,分析合约上的数字。一算,才知道车子被算成两万元,而且利率高达12%。我们连忙连夜先发一份传真(电脑可当传真机用)去,要求经纪商暂时冻结文件。第二天,我们才一登门,经纪商就承认车子是按两万元算的。 他说租车跟买车不同,但可以跟我们解除合约,并退还全部头款。过后,与美国友人谈起,他们说汽车经纪商们一向名声不好。后来又正好看到一篇文章,分析买车与租车的利弊,并提醒人们注意经纪商的种种手法,其中就包括我们碰到的这种偷粱换柱法。由于合约上只有每月分期付款数,而没有列明售价与利率,不容易被查觉。真要理论起来,讨价还价的价格口说无凭,签成合约的才有法律效力,谁教你自己不当心呢?这是在美国差点儿受骗的一次难得的经验。那天退完车后,我们如释重负地开着旧车去逛一家新开张的东方食品店,买了不少久违的中国食品,包括黑瓜子。结帐的时候,长长的账单竟然报出一个有趣的数字:$88.88。一星期以后,我们在另一个车行买了一辆丰田新车:九四年的COROLLA箱形车。设备没那么豪华,但也有双气袋与空调等基本设施,售价一万四千八百元。我从学区的信用社贷款,利息7.9%,分五年还,每月三百○三元
。这样,在来美六年之后,也算开了新车了。
燕南仍与电脑打交道:校内校外、周日周末。前些日子体检,发现胆固醇偏高,因此更加限食,并开始跑步--戴着随身听。丽卿仍在忙:忙中文英文经文,忙挣钱买菜煮菜--一边打电话。庄宏再一年就可从威大毕业,到时希望能顺利找到工作,帮我们老爸老妈一把。庄伟刚上大学,来日方长--投资(学费)长、拼搏长、前程应也不可限量。他们(庄宏庄伟)正当年轻,足可以喝可乐论英雄。我们成了老爸老妈,只可以饮茶论退休了(当然,先得回去看望您们)。
敬祝大家 圣诞快乐、新春愉快!
燕南、丽卿 同上 一九九四年感恩节
|